回到阖闾城,大家都感觉踏实了些。从实际情况看,越国人也就是抢掠了外城,烧了姑苏台,抢走了夫差的大船,其余的,倒说不上太大的损失。最大的损失是人,太子死了。
夫差有些气闷,召集大臣们来商讨对策。
“狗日的勾践,原来一直在忽悠我们,我们去讨伐他们怎样?”夫差问大家。
大夫们中,有支持的,有反对的。
“大王,我们连年灾害,百姓们连饭都快没得吃了。我看,我们还是先整好自己再说吧。”伯嚭提出反对意见,他怀疑吴军已经不是越军的对手。
“唉,”夫差叹了一口气,有气无力地说,“算了,冤冤相报何时了啊。我们也欺负越国十多年了,也差不多了。再说,现在我们已经是盟主了,何必再跟他们计较呢?和平吧。”
夫差心里也明白,如果真的跟越国开战,吴国是消耗不起的。
于是,出乎越国的意料,吴国人没有来报复,竟然派人来讲和。
“也好,我们现在也没有把握战胜他们,那就和平吧。”范蠡建议。
于是,吴越两国签署了互不侵犯协议。
和平了,和平来得很意外。
楚昭王
吴越之间的仇恨似乎在一夜之间敉平了。
可是,仇恨在另一个地方发酵、膨胀。
哪里?楚国。
这段仇恨,与吴国有关,与伍子胥有关。
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思索的,譬如太子建。
太子建很冤枉吗?如果我们对比太子建和他的弟弟们,就会发现,太子建没有当上楚王或许是这个国家的幸运。太子建贪婪而不顾后果,忘恩负义而不择手段,结果被郑国人杀死。
太子建有四个弟弟,按照排行,分别是子西、子期、子珍和子闾。楚平王薨之后,囊瓦曾经准备废掉太子子珍,让子西继位,被子西严词拒绝,结果才是太子子珍继位,也就是楚昭王。后来吴军侵入楚国,子西和子期全力辅佐楚昭王,楚国得以复国。(见第一八七章)
到吴王夫差六年(前489年),吴国讨伐陈国。作为陈国的保护国,楚国由楚昭王亲自率军前往救援。抵达前线之后,那一天,天上有两块鸟状云彩,在太阳的两侧飘过。楚昭王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听说周王太史很灵,于是派人去问。周太史确实很有学问,告诉楚国人:“这是楚王的凶兆,不过,我有办法把这个灾难转移到楚国的令尹和司马身上。”令尹是谁?子西;司马是谁?子期。
“不行,他们是我的哥哥,怎么能害他们?”楚昭王拒绝了。
之后,楚国人占卜,占卜的结果是黄河河神作祟,应该去祭祀黄河。
“怎么可能?我们楚国只有长江和汉水,我怎么可能得罪黄河河神?”楚昭王又拒绝了。
对此,孔子赞不绝口:“楚昭王通大道矣。”
不过,通大道的楚昭王还是死在陈国前线。
临死,楚昭王请来三个兄弟交代后事。
“我的儿子太小了,担当不了楚王的重任。子西哥哥,你来当楚王吧。”楚昭王要把宝座传给哥哥。
子西拒绝了。
“子期哥哥,那么你当楚王吧。”
子期也拒绝了。
“子闾,两个哥哥都不当,你当吧。”
子闾也拒绝了。
楚昭王再次提出要求,到第五次的时候,子闾答应了。
当天,楚昭王薨了。
现在,该子闾当楚王了。
“两位哥哥,当初之所以答应大王,是因为不这样他就死不瞑目。现在他安心而去了,我们就共同扶立太子吧。”子闾不肯当楚王。
兄弟三人于是隐瞒了楚昭王的死讯,悄悄撤军。回到楚国,立了楚昭王的太子熊章为楚王,就是楚惠王。
看看这四兄弟,再看看太子建,确实不可同日而语。
回想当年楚平王废太子建,恐怕并不就是费无极从中挑拨这么简单。苍蝇不叮没有缝的jī蛋,大致就是说太子建这样的人。
白公胜
楚惠王二年,子西突然想起哥哥太子建还有个儿子在吴国,也不知道混得怎么样了。一打听,混得一般。
子西和沈尹戌的儿子叶公沈诸梁关系很好,于是跟沈诸梁商量:“我想把公孙胜从吴国召回来,你觉得怎么样?”
“我听说公孙胜这个人jiān诈而且喜欢惹祸,只怕他回来会引发动乱啊。”沈诸梁反对,公孙胜的事情他大概知道一些。
“我倒听说他这人说话算数,而且非常勇敢。把他安置在吴楚边界,不是可以保卫国家?”子西的看法又不一样。
“令尹,周仁之为信,率义之为勇(《左传》)。切近仁爱才是信,合乎道理才是勇。说了什么都要去做,不择手段不顾后果,这不是信,也不是勇。公孙胜就是这样的人,他还四处招募亡命之徒,一定是在图谋不轨。把他召回来,您一定会后悔的。”沈诸梁说。
看来,对一个人的性格,从不同的角度去看,结论是不同的。
“不,再怎么说,他也是我侄子。”
最终,子西没有听从劝告,派人悄悄去吴国接公孙胜。
公孙胜过得怎么样?
不爽,很不爽,非常不爽。
自从nǎinǎi来了之后,祖孙二人也算是相依为命。不过,与伍子胥的关系变得非常冷。为什么与伍子胥变得疏远?说起来,原因不少。
当初吴国讨伐楚国,公孙胜就曾经私下找到伍子胥,请求让自己回去做楚王,被伍子胥以吴王不同意推脱了,实际上公孙胜知道,伍子胥要灭掉楚国或者摧毁楚国,根本不考虑公孙胜的问题。后来吴军拿下郢都,伍子胥鞭尸楚平王,公孙胜非常不满,毕竟那是他的亲爷爷。
公孙胜有一点跟伍子胥非常像,那就是把仇恨记得很深,他始终记得当年怎样逃出郑国,当然,不是伍子胥一路上照顾他保护他那一段,那是恩,他不在乎。他记得的是父亲太子建被郑国人所杀的那一段,这个杀父之仇他一直记在心间,发誓要报。
所以,当吴军拿下楚国之后,公孙胜派人去向伍子胥请求讨伐郑国,为太子建报仇。可是,伍子胥拒绝了,这让公孙胜伤心透顶,也绝望透顶。
“伍子胥,不靠你,你看我能不能报仇。”公孙胜发誓,从那之后,再没有去找过伍子胥。
而伍子胥也感觉到公孙胜的不满,于是,基本上不再往来。
两年前,nǎinǎi死了,公孙胜更加感到孤独无助。于是,公孙胜开始在吴国招纳亡命之徒,准备报仇,他要刺杀郑国国君。
就在这个时候,楚国来人了。
“太好了,我回去。”公孙胜毫不犹豫,他早就不想在吴国待了,他恨这个国家。
“那,要不要先跟伍子胥道个别?”使者问。毕竟,这是人之常情。
“不用理他,走。”公孙胜用很不屑的语气说,连使者都有些惊讶。
就这样,公孙胜悄悄回到了楚国。
后来公孙胜偷偷回楚国的事情被伍子胥知道了,伍子胥大骂公孙胜的良心被狗吃了。而夫差知道之后,对伍子胥再添不满。
公孙胜回到楚国,子西非常高兴,对这个侄子也很照顾,把巢地作他的封邑,级别为公,称为白公。从现在开始,公孙胜就成了白公胜。
“叔,我有一个要求。”白公胜只高兴了一下,就开始提要求。
“你说。”
“郑国人杀了我爹,我要为我爹报仇,请求讨伐郑国。”白公胜的脑子里只有报仇,对别的不感兴趣。
“这,你也看到了,国家现在百废待兴,还没有走上正轨,等等吧。放心,你爹也是我哥哥,哥哥的事情我不会忘记的。”子西没有答应,但是也没有拒绝。
就这样,白公胜到了巢地,这里是楚吴边境,白公胜率领着楚军防御吴军。
看来,朋友变敌人和敌人变朋友都是很简单的事情。
不过,在白公胜的心里,想着的始终是向郑国人报仇。
没多久,白公胜又去找子西,要求讨伐郑国。
这一次,子西答应了,但是说要看时机。
实际上,这个时机是很难等到的,郑国可不像蔡国那么简单,以楚国现在的实力,打郑国没有什么胜算。何况,只要楚国打郑国,吴国就几乎可以肯定会救郑国。
又过了一段时间,恰好是晋国内乱,郑国支持中行家和范家,等到中行家和范家战败,晋国讨伐郑国,郑国只得向楚国求救。
救,还是不救?当然要救。理由很简单,首先,如果晋国灭了郑国,对楚国非常不利;其次,如果楚国不救,郑国会向吴国求救,吴国出兵,楚国当然不愿意见到;第三,从国际道义出发,也应该救。
子西率领楚军救郑国,晋国撤军了,于是,楚国和郑国顺势结盟。
从国家利益来说,子西的做法完全正确。
谁是仇人?
可是,白公胜不这么想,他在想什么?
“狗日的子西,他在忽悠我,楚国没有一个好东西。”这是白公胜的想法,他认为子西骗他回来只有一个目的,那就是利用他对抗吴国。
“郑人在此,仇不远矣。原来郑国人就在我身边,仇人就在眼前。”白公胜认定子西就是郑国人一伙的,所以,他就是仇人。不仅子西,子期也是郑国人一伙的,也是仇人。
既然确定了子西和子期就是仇人,而且就在眼前,那报仇的第一个目标重新锁定:子西和子期。
白公胜开始准备,除了从吴国带来的一帮亡命之徒以外,又继续招纳勇士。按照白公胜的计划,只需要找够五百名亡命之徒,就能动手了。
“怎么样,有没有信心?”白公胜有一个得力助手,这人叫石乞,是从吴国带来的勇士,招人的任务主要由他在负责。
“很难,这年头,谁不怕死?不过呢,市场上有一个杀猪的叫熊宜僚,这人厉害,如果他肯来,顶得上五百人了。”石乞推荐了一个人,基本上,这人属于专诸级别的。
白公胜一听,石乞对这人这么推崇,一定是个能人。